腳趾發黑別怠慢 延誤治療或致截肢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張青梅 通訊員林印勝、張燦城)63歲的余伯近段時間右腳一直隱隱作痛,走路后腳痛愈加明顯,停歇后癥狀會好轉,他剛開始以為是天氣變化導致的腳痛就沒有太重視。然而,才5天時間,他的第三個腳趾就出現了水皰,然后變黑,旁邊的腳趾也逐漸腫脹疼痛起來。兒子余先生不敢怠慢,立即帶余伯就醫,最終確診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專家提醒,及早發現下肢動脈閉塞并不難,該病的早期表現為患者步行一段距離后出現小腿后方肌肉的疲乏、疼痛或痙攣,此時患者坐下休息片刻,疼痛和不適感可緩解或消失,但再次行走一定距離后又會加重,中老年朋友可以在早期進行自我診斷。
阿伯突然腳趾疼痛發黑
當地醫院檢查發現,余伯患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該疾病是全身性動脈硬化血管病變在下肢動脈的表現,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累及下肢動脈,導致動脈狹窄或閉塞而引起肢體缺血癥狀,常表現為下肢冰涼、麻木、無力、行走后疼痛,嚴重時可引起缺血性靜息痛、潰瘍、壞疽癥狀。
醫生考慮患者下肢動脈缺血閉塞的癥狀嚴重,已達到手術治療指征,但是手術難度大、風險高,在當地醫生的推薦下,余先生聯系到了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介入血管外科李承志副主任醫師。
李承志介紹,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可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由于余伯有高脂血癥、高血壓、糖尿病,平時也有抽煙,這是引起下肢動脈閉塞的高危因素,首先余伯需要戒煙、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在控制這些危險因素的同時,需要堅持服用抗血小板及擴管藥物,這些藥物是無論有無做手術都必須要長期堅持服用的。其次,余伯已經達到了手術治療指征,手術治療的目的是恢復下肢動脈血供以促進右腳潰瘍的愈合。
目前,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手術方式有外科旁路途徑及微創血管腔內治療兩種,基于余伯下肢動脈病變嚴重,流出道較差,外科旁路途徑需要開刀,手術風險較高,介入血管外科團隊選擇了血管腔內治療。這是一種微創手術,通過建立體表與動脈之間的通道,即穿刺通道,向該通道輸送器械開通閉塞血管,以達到治療目的,該手術是微創手術,手術創傷小,手術順利的話,術后第二天就可以下床了。
經過全面評估和術前討論,張艷主任醫師、李承志副主任醫師在介入手術室歷經2個小時的奮戰,成功重建下肢動脈血流,從而令余伯轉危為安。
識別:警惕“間歇性跛行”
中老年人如何及早識別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李承志表示,及早發現下肢動脈閉塞并不難,中老年朋友可以在早期進行自我診斷。該病的早期表現為患者步行一段距離后出現小腿后方肌肉的疲乏、疼痛或痙攣,此時患者坐下休息片刻,疼痛和不適感可緩解或消失,但再次行走一定距離后又會加重,這就是所謂的“間歇性跛行”。
隨著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程度的加重,患者能耐受的行走距離越來越短,直至最后喪失行走能力。到疾病后期,皮膚、肌肉組織缺血會導致腳趾潰瘍或者發黑壞死,壞死部位的反復感染用一般藥物常無法控制,產生所謂的“老爛腳”,此時再去醫院就診,已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張艷強調,早期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格外重要,高危人群應戒煙、低鹽低脂清淡飲食,堅持適量的體力活動,每天最好堅持30分鐘以上的步行活動。